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日前完成對全國獲認可的全部校準實驗室校準和測量能力(CMC)表示方式的過渡轉換。這一工作成果得到了亞太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APLAC)的肯定。
據介紹,校準和測量能力是校準實驗室提供校準服務能力的反映,其評估值的合理性在同水平、上一級、下一級校準實驗室間比較時可直觀反映出來。校準和測量能力是客戶選擇校準實驗室時,判斷實驗室校準能力的重要依據之一。
規范校準和測量能力表述方式,對于提高我國校準實驗室能力水平、保持我國認可機構互認資格、推動我國認可結果國際互認具有重要意義。2010年,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ILAC)發布了《ILAC關于校準領域測量不確定度的政策》,明確規定了校準實驗室認可范圍中的校準和測量能力(CMC)表示方式。ILAC要求,簽署ILAC相互承認協議的認可機構應于2011年11月1日前滿足該文件。
作為ILAC相互承認協議成員,CNAS認識到獲認可校準實驗室對校準和測量能力普遍采用單一典型點的表述方式不符合ILAC的要求,亟待核查和修改。目前,校準和測量能力表述在國際認可界是公認的難點。新要求出臺后,各國認可機構在執行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我國校準實驗室數量多,業務范圍和能力水平上差別較大,短期內完成全部校準實驗室校準和測量能力表示方式的轉化,工作難度很大。經對該項工作的評估,CNAS決定在2012年5月1日前完成獲認可校準實驗室校準和測量能力表示方式的過渡轉換。亞太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APLAC)在2011年8月對CNAS的國際同行評審中,也對CNAS能否如期完成校準和測量能力表示方式轉換表示了關注。為確保按期完成轉換工作,CNAS從2011年10月起開展了校準實驗室校準和測量能力專項核查工作。
為此,CNAS成立了由主管領導牽頭的領導小組和工作組,制定了詳細的核查方案和實施計劃。為保證核查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按期完成,專項核查領導小組和工作組建立了定期例會機制,以及時檢查計劃實施情況和解決遇到的問題。在專項核查工作啟動前,工作組已啟動了培訓教材的編制工作。經過對文件的深入研究,于2011年10月份編制完成了培訓教材。2011年10月至12月,分別在上海、蘇州、北京舉辦了4期培訓班,培訓實驗室技術人員和評審員800余人次。轉換實施過程中,為幫助實驗室解決核查中遇到的技術問題,確保實驗室按時按質提交自查材料,工作組對獲認可校準實驗室進行了逐一跟蹤,確保了獲認可的校準實驗室100%按期完成自查。同時,實驗室按要求提交自查材料后,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CNAS組織近20名校準領域專家進行了10次審查會,截至今年5月1日,CNAS基本完成了本次專項核查工作。
據CNAS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此次專項工作發現了一些有待研究和改善的問題:一是5種規定的校準和測量能力表示方式的選擇原則有待研究,雖然CNAS在培訓材料中給出了建議,但相對于數百種的測量設備和數百家獲認可實驗室,校準和測量能力表示方式的一致性值得探討;二是同一校準參量可能存在于較多不同測量儀器,導致校準和測量能力存在重復,認可范圍冗繁;三是對CNAS來說,在校準領域無論是秘書處內部人員還是評審員,都迫切需要培養更多專業素質高、技術全面的人才。
據了解,CNAS將繼續開展研究,把完善校準和測量能力表示方式作為一項長期的技術工作,并將在總結專項核查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制定校準和測量能力指南文件,指導實驗室和評審員正確理解和實施對校準和測量能力的相關認可要求。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0-03-20
2019-06-05
2019-03-05
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