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刊工業新聞6月14日報道,東北大學的研究小組利用縮氨酸蛋白質微片制作成功可以在細胞膜上移動并可進入細胞內的“納米機器人”。
研究小組選取源自艾滋病毒的8個縮氨酸微片制作成微粒子,并植入動力蛋白質,使其可以在細胞表面移動。利用粒子中縮氨酸的刺激作用和細胞吞噬物質的特性,使粒子成功進入細胞。
目前,在癌癥治療過程中,為使藥物進入癌細胞,須加大用藥量,由此帶來一系列副作用。該技術的研發成功,預示使用納米粒子直接輸送藥物至癌細胞成為可能。但如何使該微粒子正確、高效的導入到目標位置,還需進一步研究。
研究小組期待該成果將來可用于各種納米粒子、納米微囊和高分子藥物等方面的技術開發,以推動癌癥的高效治療和再生醫療的突破。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0-03-20
2019-06-05
2019-03-05
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