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計量院”)牽頭完成的“痕量分析用試劑純化與檢測關鍵技術及應用”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痕量”在化學分析中的意為“少得只有一點兒痕跡”。人們通常將10-6數量級即百萬分之一以下的含量測量稱為“痕量分析”。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有毒有害物質監測問題的不斷關注,痕量分析的比重已越來越大、限量值也越來越低。如以二?英、多氯聯苯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農獸藥等,即使含量低于10-9g/g痕量水平,相當于每克物質中存在有十億分之一克的殘留,仍然對人類健康具有嚴重危害。因此,痕量物質的準確測量是控制重大風險的技術保障,對保障公共安全和大眾健康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在痕量物質的準確檢測中,高純溶劑、樣品處理材料和標準物質等分析用試劑直接決定了檢測結果準確度水平。但由于技術水平的限制,我國痕量分析用試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嚴重制約了環境、食品等領域的準確測量。
中國計量院李紅梅研究員團隊經過努力,攻克這一關鍵技術。項目組在國際上首次攻克痕量雜質靶向去除溶劑純化關鍵技術,雜質含量從10-9g/g降低至10-12g/g,相當于每克中雜質含量低于萬億分之一克。此外項目組國際上首次發明了在線毛細管整體柱微萃取技術,攻克了痕量組分定向富集的難題;研制國家標準物質69種,全部填補國內空白,其中38種填補國際空白;實現了高純溶劑與樣品處理材料等痕量分析用系列核心物質的自主產業化,產品質量達到或優于國際先進水平;首次建立了農殘級與色譜級等高純試劑純度和痕量雜質的系列檢測方法,創新制定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系列標準,國內首次實現對高純試劑的評價和質量控制。
圖為課題組主要成員合影
項目成果全面提升我國痕量分析用試劑質量總體水平,特別是自主創新的溶劑純化專利技術,解決了近30年來高純溶劑制備的技術難題,為食品環境、醫藥衛生等領域痕量成分的高準確度檢測提供有力支撐;打破了我國痕量物質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帶動相關產品價格下降三分之一以上。 (圖:陳杭杭 文:劉旭紅)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0-03-20
2019-06-05
2019-03-05
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