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在國家大宗貿易中,計量為保障公平公正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天然氣流量計量為例,按照我國天然氣約1700億立方米的年使用量計算,天然氣流量計量準確度每提高0.1%,每年將減少1.7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損失,可節省資金數億元。
作為中亞-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能源金橋”,中亞天然氣管線(A、B、C線)經由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入境的天然氣已累計超過1000億立方米。
“中亞天然氣的準確計量不光保障國際貿易交接的公平公正,更是國家計量服務能力和主權的體現!”中國計量院業務服務部主任李健博士說。近日,李健所在的中國計量院新疆能源計量專題服務工作組剛在新疆完成為期半個月的天然氣能源計量檢測專項服務,確保了天然氣計量結果的準確可靠、國際等效,被貿易交接涉及的各方作為貿易結算的依據。
計量檢測在保障貿易公平、公正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溫度、壓力、累計流量、瞬時流量、硫化氫、二氧化碳、發熱量、水露點……天然氣輸送中涉及的這些物理和化學參數怎樣才能測量得準確可靠,如何才能保證測量結果國際等效,執行什么標準才能得到天然氣交接各方的認可?
作為連接中亞?中國能源動脈的樞紐和中哈兩國海關監管場所,中亞天然氣管道(霍爾果斯)有限公司霍爾果斯計量站的計量能力是中亞天然氣貿易各方關注的焦點。如有一處小小的誤差,不僅可能造成巨大的國際貿易損失,更代表著中國計量的服務能力和形象。為保證計量結果的準確可靠與國際等效,中亞天然氣管道(霍爾果斯)有限公司委托中國計量院為其提供專題服務。
接到任務后,中國計量院專門成立了專題服務工作組,成員由來自該院業務服務部、熱工所、新能源環境所的11名專家組成。工作組先后與中亞天然氣管道(霍爾果斯)有限公司、中石油西北聯合管道有限責任公司、中石油管道聯合有限公司西部分公司以及烏魯木齊輸油氣分公司等多家天然氣管道運行和管理單位反復溝通,編制了詳細的技術服務方案,力爭通過優化檢測流程使相關工作對管線的正常輸送的影響降至最低。
中國計量院專題服務工作組抵達霍爾果斯口岸后,直奔中亞天然氣管道(霍爾果斯)有限公司駐地,召開專題預備會,確定了任務分工和進度安排,并檢驗了實驗環境條件,為檢測工作的順利開展做好保障。
圖1:檢定現場
每一個參數都得到多次測量,每一個檢測數據都被認真記錄。經過數天的艱苦細致的工作,工作組如期高質量完成了檢定校準和人員培訓工作。中亞天然氣(A、B、C線)管道涉及貿易交接和運輸安全的63臺套設備重新得到檢測,檢測結果被哈薩克斯坦海關和該國計量院認可并作為貿易結算的重要依據;中亞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計量站的20多名員工對計量儀表的使用保養、計量技術和質量管理有了新認識;企業對在線計量和互聯網遠程校準等實用新技術的迫切需求,也為中國計量院服務產業需求指明了方向。
“這是我們連續第七年在新疆進行天然氣能源計量專項服務了”。李健介紹說,早在2009年,中亞天然氣管道A/B線正式開始向中國供氣前夕,經中哈兩國海關允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哈國家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就共同委托中國計量院對影響其天然氣輸送安全和結算的計量器具進行檢定服務。“這次主要的任務除了常規的周期復檢、技術人員培訓,還包括從霍爾果斯到烏魯木齊段沿線的整體計量檢測”,李健說。
圖2:服務現場2
從霍爾果斯到烏魯木齊的輸氣管線約有600多公里,伊寧、精河、奎屯……,輸氣管沿線的各個檢測站點都要進行計量檢測,同時為了盡可能減少計量測試對管線運行的影響,工作組制定了精密的測試計劃,分組進行工作。歷經10多天的奔波,工作組圓滿的完成了西氣東輸源頭數家管道運行單位的計量檢測服務,完成了200余臺件設備的檢測,保障了西氣東輸管線間貿易交接計量數據的準確可靠。在中亞天然氣每一筆交易里,在通往祖國大江南北的每一立方米中亞進口天然氣里都凝聚著計量人的心血,凝聚著計量人出具的責任和承諾。
圖3:中國計量院專題服務工作組人員
作為我國“一路一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疆在油氣能源領域發揮著重要的能源大動脈作用。為支撐我國與中亞各國經貿合作,在計量事務中立足新疆輻射中亞,推動我國測量、校準及其他計量技術服務能力在該地區的互認和傳遞,2015年5月中國計量院中亞計量中心成立,同時國際合作向中亞和東歐地區拓展。
目前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作為“能源絲綢之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破土動工,預計2020年底全線完工后,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的年輸氣能力達到850億立方米,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支柱之一。
“屆時新疆油氣能源計量需求必將更加迫切,天然氣熱值計量、嵌入式計量技術、互聯網遠程校準、計量測試標準制定、技術人才培養等多領域開展合作,中國計量院將在更多領域發揮計量支撐保障作用,服務“一帶一路”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展望未來前景,中國計量院副院長、中國計量院中亞計量中心主任吳方迪充滿信心。